【杨修颖悟原文及翻译】杨修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谋士,以聪明才智著称。他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,因多次展现其机敏过人、善于揣摩上意而受到重视,但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。《杨修颖悟》一文出自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,记载了杨修在面对曹操时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。
一、原文节选:
> 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:
> 杨修与太祖(曹操)共事,每见问,辄答。尝从行,见道旁有石碑,题曰“曹娥碑”。修曰:“此碑辞甚妙,但未尽善。”太祖曰:“卿何以知之?”修曰:“‘黄绢’者,妇也;‘幼妇’者,少女也;‘外孙’者,子也;‘齑’者,细也。合之为‘绝妙好辞’。”太祖大笑曰:“诚哉,杨修!”
二、翻译说明:
原文 | 翻译 |
杨修与太祖共事,每见问,辄答。 | 杨修跟随曹操做事,每当被问到问题时,他总是能迅速回答。 |
尝从行,见道旁有石碑,题曰“曹娥碑”。 | 有一次随同曹操出行,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“曹娥碑”。 |
修曰:“此碑辞甚妙,但未尽善。” | 杨修说:“这块碑上的文字非常巧妙,但还不算完美。” |
太祖曰:“卿何以知之?” | 曹操问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 |
修曰:“‘黄绢’者,妇也;‘幼妇’者,少女也;‘外孙’者,子也;‘齑’者,细也。合之为‘绝妙好辞’。” | 杨修说:“‘黄绢’指的是女子;‘幼妇’是少女;‘外孙’是儿子;‘齑’是细碎的意思。把它们合起来就是‘绝妙好辞’。” |
太祖大笑曰:“诚哉,杨修!” | 曹操大笑着说:“确实如此,杨修真是聪明啊!” |
三、
《杨修颖悟》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,展现了杨修卓越的智慧和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。他不仅能够快速解读碑文中的隐喻,还能将四个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成语,显示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。
然而,正是这种过于显露的聪明才智,使杨修在曹操心中留下了“恃才傲物”的印象,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。这也反映了古代权臣对谋士的态度——既欣赏其才华,又担心其威胁自身权威。
四、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 |
主要人物 | 杨修、曹操 |
核心事件 | 杨修解读“曹娥碑”上的文字,得出“绝妙好辞”的结论 |
杨修表现 | 聪明、机敏、善于解字 |
曹操反应 | 大笑称赞,认可其才华 |
后果 | 杨修因才高遭忌,最终被杀 |
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杨修个人才能的肯定,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“才”与“权”的微妙关系。杨修的故事,至今仍被后人传颂,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佳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