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】《和氏璧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,出自《韩非子·和氏》。故事讲述了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璞玉,献给楚王,却因未被识别而遭受酷刑,最终玉被识出,成为传世珍宝“和氏璧”。该文不仅体现了忠臣的执着与冤屈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误解与偏见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和氏璧》通过卞和两次献玉的经历,揭示了真才实学在不被理解时所面临的困境。文中强调了“真理有时需要时间来证明”,同时也批评了统治者不辨是非、轻信谗言的行为。故事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楚人和氏得玉于荆山中 | 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了一块玉 |
三年不言,泣血 | 三年没有说话,哭到流出血泪 |
王使玉人相之 | 楚王让玉工鉴定这块玉 |
曰:“石也。” | 玉工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 |
和氏曰:“臣闻之:‘天之所与,必有明德。’” | 卞和说:“我听说:‘上天所赐予的,必定有光明的品德。’” |
“此玉也,非石也。” | “这是玉,不是石头。” |
王怒,刖其左足 | 楚王发怒,砍断了他的左脚 |
又使玉人相之 | 又让玉工鉴定 |
曰:“石也。” | 玉工说:“是石头。” |
和氏又泣,泣血 | 卞和又哭,哭到流血 |
王复怒,刖其右足 | 楚王再次发怒,砍断了他的右脚 |
于是,武王即位 | 后来,武王即位 |
使人召和 | 派人召见卞和 |
和乃奉其玉而泣 | 卞和于是捧着那块玉哭泣 |
曰:“臣之所以泣,非为足也,为其主之不明也。” | 他说:“我哭泣的原因,不是因为脚,而是因为君主不明察。” |
武王命玉人琢之 | 武王命令玉工雕琢这块玉 |
遂得美玉,名曰“和氏璧” | 终于得到了一块美玉,称为“和氏璧” |
三、注释说明
词语 | 注释 |
和氏 | 卞和,楚国人,献玉者 |
荆山 | 在今湖北境内,传说中产玉之地 |
泣血 | 眼泪中带血,形容极度悲伤 |
玉人 | 鉴别玉石的人,即玉匠 |
刖 | 古代的一种刑罚,砍去脚趾或脚 |
武王 | 楚国君主,具体指楚文王或楚武王(根据版本不同) |
琢之 | 雕刻加工 |
和氏璧 | 传世名玉,象征珍贵与忠诚 |
四、总结与启示
《和氏璧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玉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忠诚、坚持与真理的寓言。卞和虽屡遭误解,仍不放弃自己的信念,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这告诉我们: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验证,而领导者应当具备慧眼识才的能力,避免因偏见而错失良才。
同时,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不公时,应保持冷静与坚定,坚持真理,终将得到应有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