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讲话稿】为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,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,切实解决当前地名中存在的“大、洋、怪、重”等问题,现就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进行总结与部署。
一、总体情况总结
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部分地方在地名命名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“高大上”、照搬国外名称、使用生僻字或谐音歧义等现象,严重影响了地名的规范性和文化传承。为此,国家相关部门多次下发文件,要求各地开展清理整治工作。
截至2024年,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完成初步排查,共梳理出不规范地名约1.2万条,涉及住宅小区、道路、广场、公园等多个领域。其中,“洋名”占比最高,其次是“怪名”和“重名”。
二、主要问题分类汇总
序号 | 问题类型 | 具体表现 | 涉及区域 | 整改情况 |
1 | 大地名 | 名称过于夸张,缺乏实际意义 | 北京、上海、广州 | 已整改85% |
2 | 洋名称 | 使用外国地名或人名命名 | 深圳、杭州、成都 | 已整改78% |
3 | 怪名称 | 使用生僻字、谐音歧义或不雅词汇 | 南京、西安、武汉 | 已整改65% |
4 | 重名称 | 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名称 | 长沙、苏州、济南 | 已整改90% |
5 | 不规范命名 | 命名程序不合规,缺乏科学依据 | 各地均有发现 | 正在推进中 |
三、工作措施与成效
1. 加强组织领导
成立专项工作组,明确责任分工,制定实施方案,确保清理整治工作有序推进。
2. 强化宣传引导
通过媒体、社区宣传等方式,提高公众对规范地名重要性的认识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3. 严格审核机制
对新命名的地名实行“三级审核”,确保符合《地名管理条例》及相关法律法规。
4. 建立长效机制
将地名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常态化内容,定期开展回头看,防止问题反弹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安排
1. 全面排查:对未完成整改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导,确保不留死角。
2. 分类处理:根据问题性质,采取更名、保留、说明等不同方式处理。
3. 加强培训:组织地名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法规政策,提升业务能力。
4. 鼓励参与:畅通群众反馈渠道,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。
五、结语
地名是城市的名片,是文化的载体,更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,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,更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。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,扎实推进,共同打造规范、有序、文明的城市地名环境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