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割席分坐的原文和翻译】在古代汉语中,“割席分坐”是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成语,源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中的一个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志趣、立场不同而断绝关系,强调了个人原则与道德选择的重要性。
一、原文
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中记载:
> 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。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观。宁割席分坐曰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
二、翻译
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。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,管宁像对待瓦片石头一样,继续干活,没有理会;而华歆捡起来看了看,然后扔掉了。后来他们曾一起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穿着官服的人经过,管宁依旧专心读书,而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。于是,管宁割断席子,与华歆分开坐,并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“割席分坐”出自魏晋时期,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人格操守和价值观的重视。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区别在于:一个重义轻利,一个贪图荣华。最终管宁选择与华歆划清界限,体现了他对友情和品德的坚持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故事人物 | 管宁、华歆 |
核心寓意 | 坚持原则,不与志不同者为伍 |
典型行为 | 管宁面对金钱不动心,面对权贵不趋附 |
行动结果 | 管宁割席分坐,断绝与华歆的友谊 |
现代意义 | 强调个人立场与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|
四、结语
“割席分坐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人生选择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和权力吸引时,应坚守内心的原则,不被外界所动摇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