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颠沛流离是啥意思】“颠沛流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生活中经历困苦、动荡,四处漂泊、无家可归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战乱、灾荒或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。
一、
“颠沛流离”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;出入奉承,愿言则笃。”后在历史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战乱、灾祸而被迫流浪、居无定所的状态。
该词强调的是人生中的不稳定与艰辛,带有浓厚的悲情色彩。常见于文学作品、历史叙述以及对社会动荡时期的描述中。
二、表格形式解析
词语 | 颠沛流离 |
拼音 | diān pèi liú lí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(后世演变) |
含义 | 形容生活困苦、漂泊不定,无家可归的状态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战乱、灾荒、动荡时期人们的生活 |
情感色彩 | 悲凉、沉重、同情 |
近义词 | 流离失所、漂泊无依、辗转奔波 |
反义词 | 安居乐业、安定富足、衣食无忧 |
例句 | 战争年代,百姓颠沛流离,生活艰难。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- 文学作品:如描写古代战争或灾荒时,常用“颠沛流离”来渲染人物命运的悲惨。
- 历史叙述:在讲述近代中国动荡历史时,常用来描述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。
- 日常表达:也可用于比喻一个人频繁更换工作、生活环境,生活不稳。
四、结语
“颠沛流离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的写照。它承载着人们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动荡岁月的反思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我们不再面临大规模的战乱与灾荒,但“颠沛流离”依然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表达,提醒我们在安稳中不忘曾经的苦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