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赤壁赋原文及赏析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并称为“赤壁二赋”。本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,抒发了作者对人生、宇宙的深刻思考,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蕴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通过描绘秋夜泛舟赤壁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后的内心情感。文章以写景起笔,继而转入议论,最终归于豁达超然的态度。全文结构严谨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、超脱的精神风貌。
二、原文节选
> 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迁于临皋亭。……
> 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……
> 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……
> 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……
> 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
三、内容概要表
部分 | 内容概要 | 表现手法 | 主题思想 |
开篇 | 描写秋夜泛舟赤壁,环境清幽 | 白描、写景 | 环境描写引出情感 |
中段 | 作者饮酒赋诗,抒发感慨 | 抒情、议论 | 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|
转折 | 引入“寄蜉蝣”“渺沧海”等比喻 | 比喻、对比 | 强调个体渺小 |
结尾 | 提出“江上清风”“山间明月”的永恒之美 | 抒情、哲理 | 超脱世俗,追求精神自由 |
四、赏析要点
- 语言凝练优美:文章语言简练,富有节奏感,句式多变,增强了表达效果。
- 情感真挚动人: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,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。
- 哲理深邃:借景抒怀,表达了对生命、时间、自然的深刻思考。
- 风格洒脱旷达:尽管身处困境,但文章始终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五、结语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。它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智慧与胸怀,也为后人提供了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精神指引。无论从文学还是思想层面来看,《后赤壁赋》都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