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功不唐捐出自哪里】一、
“功不唐捐”是一句源自佛教经典的成语,意指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,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。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地努力。
“功不唐捐”最早见于《华严经》中的“功不唐捐”,后在历代文人笔下多次出现,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格言。其含义不仅适用于个人奋斗,也广泛应用于学习、工作、修行等各个领域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“功不唐捐”的出处、含义和用法,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功不唐捐 |
出处 | 《华严经》(佛教经典) |
原意 | “功”指努力或功德,“唐捐”意为虚掷、浪费。整句意思是:所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。 |
现代常用意思 | 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,坚持终有回报。 |
常见使用场景 | 鼓励他人坚持努力、面对困难不放弃。 |
相关名言 | “天道酬勤”、“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” |
文学引用 | 民国时期梁启超、胡适等人曾引用此语,用于激励青年学子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强调坚持与努力的重要精神象征之一。 |
三、结语
“功不唐捐”虽源于佛典,但其内涵早已超越宗教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理念。它提醒我们:只要持续努力,终将有所收获。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人生道路上,这句话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激励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