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动百科

完壁归赵的故事简介

上官榕荷   来源:网易

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

“完璧归赵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,讲述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智慧博弈。

公元前283年左右,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拥有和氏璧这件稀世珍宝,便派遣使者向赵惠文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请求。然而,秦王的真实意图并非真正交易,而是想通过这一手段夺取赵国的国宝。面对强秦的要求,赵国君臣一时陷入两难境地:如果拒绝,恐怕会激怒秦国,引发战争;若答应,则又担心秦国会食言,不履行承诺。

此时,赵国大臣蔺相如挺身而出,主动请缨出使秦国。他临危受命,带着和氏璧前往咸阳。在与秦王的会面中,蔺相如洞察到对方并无诚意交付城池,于是巧妙周旋。当秦王只顾欣赏美玉时,蔺相如机智地指出璧上有瑕疵,并趁机将璧夺回手中,声称要将璧摔碎。他的勇敢举动震慑了秦王,迫使对方暂时妥协。

随后,蔺相如提出必须先履行割让城池的约定才能交出和氏璧。由于秦王始终未能兑现承诺,蔺相如利用拖延时间的机会,秘密安排随从携带和氏璧从小路送回赵国,最终完成了“完璧归赵”的壮举。

这一事件不仅保全了赵国的尊严,也让蔺相如赢得了极大的声望。后来,他因功被封为上大夫,成为赵国的重要谋士之一。而“完璧归赵”也逐渐演变为成语,用来形容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,同时象征着智慧与胆识的结合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智慧和爱国主义精神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