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动百科

行道之人弗受

纪筠霄   来源:网易

“行道之人弗受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原文是: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,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”

这段话阐述了孟子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。他认为,人们对于生命和道德的选择并非完全取决于物质利益,而是有着更高的追求。即便是简单的食物,在受到侮辱的方式下提供给人,即便是饥饿的路人或乞丐也不会接受,因为他们认为尊严比生存更重要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行道之人弗受”不仅仅是对物质利益的拒绝,更是对人格尊严的坚守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,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。同时,它也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尊严,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。

总之,“行道之人弗受”是一句深刻反映人性与道德观念的古语,它不仅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尊严和正义的追求,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