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,一蓑烟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一蓑烟雨:披着蓑衣在风雨里。
2、一蓑(suō):蓑衣,用棕制成的雨披。
3、一蓑烟雨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,词牌名为定风波。
4、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。
5、原文:定风波 苏轼(宋代)(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
6、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
7、已而遂晴,故作此 )。
8、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9、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 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10、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11、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12、白话译文:三月七日,(我)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,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,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,只有我不这么觉得。
13、过了一会儿天晴了,所以写了这首词。
14、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,一边悠然徐行。
15、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,谁会怕!披一身蓑衣,任凭一生风雨。
16、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,我感到有些寒冷,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。
17、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,我信步归去,既无所谓风雨,也无所谓天晴。
18、扩展资料元丰五年三月五日,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。
19、三月七日,忽逢大雨,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,同行之人皆觉狼狈。
20、雨过天晴,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,加上遇见的大雨,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《定风波》。
21、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。
22、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。
23、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,于简朴中见深意,于寻常处生奇景,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,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。
24、首句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,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,另一方面又以“莫听”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。
25、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是前一句的延伸。
26、雨中照常舒徐行步,呼应小序“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”,又引出下文“谁怕”即不怕来。
27、徐行而又吟啸,是加倍写,“何妨”二字透出一点俏皮,更增加挑战色彩。
28、首两句是全篇枢纽,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。
29、纵观全词,一种醒醉全无、无喜无悲、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。
30、读罢全词,人生的沉浮、情感的忧乐,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。
31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-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:披着蓑衣在风雨里。
32、一蓑(suō):蓑衣,用棕制成的雨披。
33、一蓑烟雨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,词牌名为定风波。
34、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。
35、原文:定风波 苏轼(宋代)(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
36、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
37、已而遂晴,故作此 )。
38、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39、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 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40、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41、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42、白话译文:三月七日,(我)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,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,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,只有我不这么觉得。
43、过了一会儿天晴了,所以写了这首词。
44、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,一边悠然徐行。
45、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,谁会怕!披一身蓑衣,任凭一生风雨。
46、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,我感到有些寒冷,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。
47、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,我信步归去,既无所谓风雨,也无所谓天晴。
48、【读音】yī suō yān yǔ 【释义】表面写怕大雨将至,怕天气转坏,实则写仕途多舛,人生坎坷,怕受到官场恶势力的迫害。
49、关于“一衰烟雨任平生”,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解释说:“披着衰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,也处之泰然。
50、”似乎只从字眼解释,没有真正触及内蕴。
51、这里的“一衰烟雨”,我以为并非实写,而是象征。
52、小序里已写明“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”了,哪还有蓑衣可披?“烟雨”也不是写的道中雨景,乃是泛指飘泊江湖的生涯。
53、【出处】《定风波》 宋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
54、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
55、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56、 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57、 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 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58、 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59、 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60、序有“雨具先去”,所以不能解释为“披着蓑衣在风雨中”,而应解释为“满身风雨”雨具已去,何来蓑衣。
61、一蓑烟雨,我理解披了一身雨水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