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毛遂死在哪里,毛遂之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毛遂,战国时薛(今山东省滕州市)人,据《滕县志》记载:“光绪三十四年,建官桥火车站站房发现毛遂墓址。
2、”其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,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。
3、然而,公元前257年,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,他自荐出使楚国,促成楚、赵合纵,声威大震,并获得了“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”的美誉。
4、求人说楚合纵公元前260年,赵王中了秦的反间之计,以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,使得赵四十万大军被困长平,最后全部为秦白起坑杀,精锐丧失殆尽。
5、次年,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。
6、邯郸震动,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。
7、平原君道:“为今之计,只有求救于诸侯。
8、魏与在下有姻亲关系。
9、关系素善,求之则发救兵。
10、楚乃大国,且路途遥远,唯有以‘合纵’之策促其发兵,臣愿亲往。
11、”赵王依之。
12、平原君乃战国四君子之一,此四君子皆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。
13、平原君有门客三千、毛遂位居末列。
14、平原君回至府中,急招门客,言明使楚合纵之事,并欲选拔二十人随同前往。
15、平原君道:“此次合纵定约之事,关系到邯郸得失,赵之存亡,干系甚大,故势在必得。
16、倘若和谈不能成功,则须以武力相威胁,迫使楚王歃血订盟。
17、故所选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。
18、诸位皆当今贤士,且事情紧急,二十人便出自各位当中了。
19、”然三千人中,能文者不能武,能武者又不能文,最后只选得十九人,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。
20、平原君不禁慨叹:“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。
21、门下宾客三千,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难!”毛遂自荐正值此际,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,道:“毛遂不才愿往。
22、”平原君见毛遂面生,又不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,便有意试探:“先生居胜之门下几时了?”毛遂答道:“已有三年”,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:“贤主处于世间,恰似尖锥处于囊中,其锋芒亦现,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,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,可见先生文不成、武不就,且出使楚国乃关系赵国存亡之大计,先生恐怕不能胜任,还是留下吧。
23、”毛遂并无退怯之意,立刻答道:“君子言之有理。
24、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,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,君子以贤达仁义、礼贤下士闻名于世,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,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?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,否则,早已脱颖而出,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。
25、”平原君对毛遂之对答深感奇异,且事紧急,便同意毛遂同行。
26、其余十九人虽听了毛遂适才的一番言论,仍不以为意,皆以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罢了,彼此目视而笑。
27、十九人皆自以为学富五车,一路之上常是高谈阔论,毛遂不言则已,言必惊人,总能一语中的。
28、到了楚国时,十九人皆已折服。
29、楚廷约纵楚国已至。
30、平原君不敢怠慢,第二日一早,太阳刚刚升起,便上朝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。
31、楚王道:“合纵之事,当初先由赵国发起,后张仪游说各国,联盟未能牢固。
32、当年先是(楚)怀王为纵约长,率诸侯伐秦而不克;后又由齐缗王为纵约长,而列国皆背信弃义,合纵又败。
33、时至今日,各国皆以约纵为讳,六国合纵联盟只不过一盘散沙,无济于事。
34、况且秦国今日之强六国皆不能敌,唯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。
35、再者,秦楚新近通好。
36、楚若与赵合纵,岂不是背信弃义,自惹刀兵之苦,代赵受怨吗?合纵之事还是算了吧!”平原君从容对答,陈说利害,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,犹豫不决。
37、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,眼见日上中天,约纵仍未成功。
38、十九人便对毛遂道。
39、“先生上。
40、”毛遂亦不答话,按剑拾阶而上,昂首走上朝来。
41、对平原君说:“合纵之事,只要言明利害,三言五语便可解决,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,仍未商定?”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,且出言不逊,不觉怒起心头,但又不明此人底细,且慑于毛遂之威严,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:“此是何人?”平原君道:“此乃胜之门客毛遂。
42、”楚王便高声叱喝道:“大胆狂徒,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话会纵之事,岂有你说话之地,还不退下?”毛遂毫无惧色,按剑直前,说道:“合纵乃天下之事,天下人皆可议之,况在我家主人面前,你叱者何来?仗你人多势众罢了。
43、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,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,还逞得什么威风!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,周文王仅凭百里地,却使天下诸侯臣服,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?”楚王脸色稍和,问道:“先生有何话说?”毛遂道:“先前,楚西有黔中、巫郡,东有夏州、海阳,南有洞庭、苍梧、北有陉塞、郇阳,地方五千里,带甲百万,车千乘,骑万匹,此乃霸王之资,天下诸侯哪个能当?然一泱泱大国竟为一乳臭未干之竖子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,一战丢鄢、邓等五城,郢都划为秦郡,再战而烧夷陵,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,辱没先人,此乃百世之仇怨,赵国都为之羞愧,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,但求苟安,不求报仇复地,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?合纵之事,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。
44、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,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,赵亡,楚亦不会长久。
45、想当年,苏秦首倡合纵,六国结为兄弟,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。
46、今秦虽围邯郸年余,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,却未能损邯郸毫厘。
47、且魏素交好与赵,必遣救兵,若楚赵合纵成功,联合魏、韩,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,乘势西进,则楚可报先仇,收复失地,重振楚威,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,到底为了何故?”言罢,毛遂双手按定佩剑,怒目而视楚王。
48、楚王立刻连连称是,道:“就依先生,就依先生。
49、”毛遂问:“主意拿定了吗?”楚王道:“定矣!定矣!”毛遂便呼楚王左右:“取鸡狗马血来!”左右取铜盘至。
50、毛遂双手托住铜盘,跪献楚王道:“大王当献血为盟,正式合纵之约,大王先饮,我家主人次之,毛遂再次。
51、”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订盟,合纵事成。
52、毛遂左手托定铜盘,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:“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!你们这些庸碌之辈,所谓‘因人成事’者,不就是这样吗?”真人难识平原君回至赵国,感叹道:“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,不会看错怠慢一人。
53、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,竟未能识得其才。
54、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,唇枪舌剑,豪气冲天,不独促成约纵,且不失赵之尊严,大长赵之威风,使赵重于九鼎之吕,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而强于百万之师。
55、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。
56、”遂待毛遂为上客。
57、有一首诗评道:橹樯空大随人转,称锤虽小压千斤。
58、利锥不与囊中处,文武纷纷十九人。
59、合纵已成,楚王遣春申君黄歇率兵八万往救邯郸。
60、魏信陵君亦窃得兵符,夺晋鄙十万军来救赵国。
61、秦二十万大军围邯郸已有两年,仍不能克,长平之战,秦兵亦损失过半,国内空虚,且救兵已至。
62、秦昭王虽欲强攻,但迫于形势亦只得息战而退。
63、邯郸围解,终于避免了又一“杀人盈城”惨象的发生。
64、此后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,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,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,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?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,欲提拔毛遂为帅,统兵御燕。
65、毛遂听到这个消息,大吃一惊,赶忙到赵王那里去,不是去“推荐”自己,而是去“推辞”自己:不是我怕死,是我德薄能低,不堪此任,我可披坚当马前卒,不能挂袍任率印官,如是,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,中可保您知人之明,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。
66、当年自荐,意气风发;此时自辞,何其乃尔?一个毛遂,判若两人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。
67、赵王很是不解:先生去年自荐,才情高迈,真伟丈夫;如今脱颖而出,正是建功立业之时,怎么忸怩如小女子?毛遂说:“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,骐骥一日千里,捕捉老鼠不如蛇猫。
68、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,仗三尺剑实非我能,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。
69、”按说,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,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,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,硬是要他挂帅迎敌。
70、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,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?尽管毛遂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但也无法抗敌,落得个一败涂地。
71、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“人才”榜样,是这么个样子?有何面目回去见“江东父老”,除了以死谢罪,别无他途。
72、于是毛遂避开众人,到一个山林子里,拔剑自刎,鲜血淋漓地倒在“毛遂自荐”的神话里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