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,野岸无人舟自横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欧阳修《采桑子》的赏析:欧阳修的一组《采桑子》从不同侧面描写了“水深莫测,广袤相齐”(《正德颍州志》卷一)的西湖美景,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。
2、这首词是《采桑子》组词中的一首。
3、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《采桑子》组词的重要内容。
4、这首名列第一,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,风景与心情,动感与静态,视觉与听觉,两两对应而结合,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。
5、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,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,以“轻舟”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,舟动景换,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。
6、色调清丽,风格娟秀,充满诗情画意,读来清新可喜。
7、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,笔调轻松而优雅。
8、“西湖好”是一篇之眼,“短棹”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,因为是短棹,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,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。
9、“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”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,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。
10、而“隐隐笙歌处处随”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,“隐隐”和“处处”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。
11、下阕的视点收束,主要写“绿水逶迤”。
12、过片写水面平滑,“无风”二字为枢机所在,盖正因无风,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,也方使得游人“不觉船移”,其间不仅有诗情,而且合乎逻辑。
13、结拍写船动惊禽,划破了湖面的平静,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。
14、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,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,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。
15、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,再向高处延伸,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。
16、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,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,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,轻舟短棹、绿水芳草、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,“西湖好”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。
17、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,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,绿水蜿蜒曲折,长堤芳草青青,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。
18、水面波平如镜,不待风助,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。
19、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、空灵淡远的风景画,美不胜收,清新可爱,有很的强吸引力。
20、扩展资料: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宋代: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21、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,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22、译文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
23、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
24、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
25、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
26、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27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,花坞苹汀。
28、十顷波平,野岸无人舟自横。
29、西南月上浮云散,轩槛凉生。
30、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31、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、莲芰香清的美景,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。
32、全词即景抒情,词风清疏峻洁,意境清淡平和,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。
33、 “残霞夕照”是天将晚而未晚、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。
34、“夕阳无限好”,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。
35、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,而是说“霞”已“残”,可见已没有“熔金”、“合璧”那样绚丽的色彩了。
36、但这时的西湖,作者却觉得“好”。
37、好就好在“花坞苹汀”。
38、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,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,无一字道及情,但情却寓于景中了。
39、“十顷波平”,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《采桑子》里写的 “无风水面琉璃滑”。
40、波平如镜,而且这“镜面”浩渺无边。
41、“野岸无人舟自横”,这句出自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诗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。
42、作者改“渡”为 “岸”,说明“舟自横”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,因此这“无人”而“自横”的“舟”,就更衬托出了此刻“野岸”的幽静沉寂。
43、 “西南月上”,残霞夕照已经消失。
44、月自西南方现出,因为不是满月,所以虽在“浮云散”之后,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。
45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,见出作者用笔之细。
46、“轩槛凉生”,这是人的感觉。
47、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。
48、至此可知,上片种种景物,都是在这“轩槛”中人的目之所见,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。
49、这里,作者以动写静,一切都是静悄悄的,一点声音也没有,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。
50、 “ 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51、”“水面风来”,既送来莲香,也吹醒了人的醉意。
52、原来他喝醉了酒,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“西湖好”的美景中。
53、这位颍州西湖的“旧主人”怀着无限深情,谱出了一曲清歌。
54、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,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。
55、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。
56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,花坞苹汀。
57、十顷波平,野岸无人舟自横。
58、西南月上浮云散,轩槛凉生。
59、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60、 这首词,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、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。
61、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,俯视湖中,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,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。
62、整首词寓情于景,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。
63、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,只见白云朵朵,飘于船下。
64、船在移动,云也在移动,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。
65、“空水澄鲜”一句,本于谢灵运《登江中孤屿》诗“云日相晖映,空水共澄鲜”,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。
66、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。
67、兼写“空”、 “ 水”,绾合上句的“云”与“舟”。
68、下两句的 “俯”与“仰”、“湖”与“天”,四照玲珑,笔意俱妙,虽借用成句,而恰切现景,妥贴自然,如同己出。
69、“俯仰留连”四字,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。
70、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,他一会儿举头望天,一会儿俯首看水,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,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,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。
71、 “疑是湖中别有天”,用“疑是”语,是就其形貌来说。
72、说“疑”者非真,说“是”者诚是,“湖中别有天”的体会,自出心裁,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。
73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藉残红。
74、飞絮蒙蒙。
75、垂柳阑干尽日风。
76、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
77、垂下帘拢。
78、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79、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《采桑子》十首中的第四首。
80、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。
81、作者以诗为词,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,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。
82、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。
83、首句是全词的纲领,由此引出“群芳过后”的西湖景象,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“好”的意味。
84、“狼藉”、“飞絮”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、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。
85、以上数句,通过落花、飞絮、垂柳等意象,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。
86、 下片“笙歌散尽”,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;“游人去始觉春空”,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,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。
87、“始觉”是顿悟之辞,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,繁华喧闹消失,既觉有所失的空虚,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。
88、首句说的“好”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,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,才可解释认为“狼藉残红”三句所写景象的“好”之所在。
89、 最后二句,写室内景,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,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。
90、末两句是倒装,本是开帘待燕,“双燕归来”才“垂下帘拢”。
91、结句“双燕归来细雨中”,意蕴含蓄委婉,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,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、欢娱的意境。
92、 这首词通篇写景,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,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。
93、作者写西湖美景,动静交错,以动显静,意脉贯串,层次井然,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
94、 西湖花时过后,群芳凋零,残红狼藉。
95、常人对此,当觉索然无味,而作者却面对这种“匆匆春又去”的衰残景象,不但不感伤,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。
96、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,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,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。
97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,来拥朱轮。
98、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。
99、归来恰似辽东鹤,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 此词以清新质朴、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,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。
100、 词的开头两句,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。
101、古代太守乘朱轮车,“ 拥朱轮”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。
102、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“爱西湖”联系起来,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,故老而弥笃;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、寄情山水的夙志。
103、 “ 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突然从过去 “来拥朱轮”一下子拉回到眼前。
104、这二十来年中,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、历任要职(担任过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、行政职务),到再度受黜,最后退居颍州,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,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,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,既难长久,也不必看重了。
105、“富贵浮云”用孔子“富贵于我如浮云”之语,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。
106、从“来拥朱轮”到 “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时间跨度很大,中间种种,都只用“富贵浮云”一语带过,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。
107、 “归来恰似辽东鹤。
108、”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“归来”,与上片起首“来拥朱轮”恰成对照。
109、 “辽东鹤”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,事见《搜神后记》。
110、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”这三句紧承上句,一气直下,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。
111、这里活用典故,改成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”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“不改南山色,其余事事新”用意相同,以突出世情变化,从而逼出末句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。
112、欧阳修自己,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。
113、但人事多变,包括退居颍州后 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的情景,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。
114、 这首词的内容,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,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,却几乎是绝响。
115、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,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。
116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,云物俱鲜。
117、鸥鹭闲眠,风清月白偏宜夜,一片琼田。
118、谁羡骖鸾,人在舟中便是仙。
119、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,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、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,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120、 词一开始,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。
121、湖上的“鸥鹭闲眠”,表明已经是夜晚。
122、宋代士大夫们游湖,习惯带上歌妓,丝竹管弦,极尽游乐之兴。
123、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,早已听惯不惊。
124、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;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,已无机心,故能与鸥鹭相处。
125、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,每天早上到海边,鸥鸟群集,与之嬉戏。
126、欧公引退之后,欢度晚年,胸怀坦荡,与物有情,故能使鸥鹭忘机。
127、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。
128、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,但比较而言要数“风清月白偏宜夜”最有诗意了。
129、这时泛舟湖心,天容水色相映,月光皎洁,广袤无际,好似“一片琼田”。
130、“琼田”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,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。
131、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,心旷神怡。
132、人在此时此境中,很容易产生“人在舟中便是仙”的妙想。
133、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《念奴娇》云“玉界琼田三万倾,着我扁舟一叶。
134、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,表里俱澄澈”,且曰“妙处难与君说”,同此境界,同此会心。
135、 这首词通篇写景,景中寓情,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,但词境清隽疏澹,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“花间”习气。
136、全词意境开阔,明丽晓畅,清新质朴,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。
137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,月白风清。
138、忧患凋零,老去光阴速可惊。
139、鬓华虽改心无改,试把金觥。
140、旧曲重听,犹似当年醉里声。
141、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,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,读来沉郁顿挫,荡气回肠,极一唱三叹之致,在《六一词》中属豪放一路。
142、全词以情语胜,写情疏隽深婉,自然真切。
143、 此词开头是回忆。
144、十年以前,是一个概数,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。
145、那一时期,他曾出守滁州,徜徉山水之间,写过著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146、后来移守杨州,又常常到竹西、昆冈、大明寺、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、品泉赏花;特别是仁宗嘉佑中,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,迁参知政事,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。
147、这期间,多少人生况味,他只以 “月白风清”四字概括。
148、“月白风清”四字,色调明朗,既象征处境的顺利,也反映心情的愉悦,给人的想象是美好、广阔的。
149、至“忧患凋零”四字,猛一跌宕,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。
150、这一时期,他的好友梅尧臣、苏舜钦相继辞世。
151、友朋凋零,引起他的哀痛。
152、英宗治平二年,他又患了消渴疾。
153、老病羸弱,更增添他的悲慨。
154、后来英宗去世,神宗即位,他被蒋之奇诬陷为“帷薄不修”,“私从子妇”;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,受到王安石的弹劾。
155、这对他个人来说,可谓种种不幸,接踵而来。
156、种种不幸,他仅以“忧患凋零”四字概之,以虚代实,更有千钧之力。
157、接着以“老去光阴速可惊”,作上片之结,语言朴质无华,斩截有 力。
158、“速可惊”三字,直似从肺腑中发出。
159、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,有如藕断丝连;但感情上骤然转折,又似异军突起。
160、时光的流逝,不幸的降临,使得词人容颜渐老,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,却还似从前一样,于是他豪迈地唱道“鬓华虽改心无改”!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,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。
161、在这里,词人久经人世沧桑、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,似乎隐然可见。
162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,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、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。
163、词中接下去就说“试把金觥”。
164、金觥,大酒杯。
165、《诗•周南•卷耳》:“我姑酌彼兕觥,维以不永伤”,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;但此词着一“把”字,便显出豪迈的气概。
166、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。
167、词人手把酒杯,耳听旧曲,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。
168、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,相互补充。
169、在这里,词人说“旧曲重听,犹似当年醉里声”,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,首尾相应,运转自如,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。
170、曲既旧矣,又复重听,一个“旧”字,一个“重”字,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。
171、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,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,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,因而情感充沛,有一气呵成之势;又沉郁顿挫,极一唱三叹之致,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。
172、 采桑子·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173、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,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174、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《采桑子》组词中的一首。
175、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,描写泛舟颖州(今安徽阜阳)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。
176、全词色调清丽,风格娟秀,充满诗情画意,读来清新可喜。
177、 词的上片,轻舟短棹,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。
178、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:不仅是“春草碧色,春水渌波”,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,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;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,随船所向,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,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。
179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,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。
180、廖廖数笔,就营造出一片安谧、恬静的气氛。
181、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、波平如镜的景色。
182、前三句以静写动,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,如同琉璃,平滑似镜,游人不觉船移,只是看到船浆轻划,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,方感船身滑动。
183、结句以动衬静,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,使之掠过湖岸飞去,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。
184、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鸟鸣声”意境相似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185、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、空灵淡远的风景画,美不胜收,清新可爱,令人留连忘返,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。
186、欧阳修有好几篇采桑子,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篇。
187、我把找到的几篇都给你好了采桑子·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188、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,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189、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《采桑子》组词中的一首。
190、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,描写泛舟颖州(今安徽阜阳)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。
191、全词色调清丽,风格娟秀,充满诗情画意,读来清新可喜。
192、 词的上片,轻舟短棹,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。
193、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:不仅是“春草碧色,春水渌波”,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,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;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,随船所向,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,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。
194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,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。
195、廖廖数笔,就营造出一片安谧、恬静的气氛。
196、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、波平如镜的景色。
197、前三句以静写动,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,如同琉璃,平滑似镜,游人不觉船移,只是看到船浆轻划,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,方感船身滑动。
198、结句以动衬静,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,使之掠过湖岸飞去,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。
199、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鸟鸣声”意境相似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200、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、空灵淡远的风景画,美不胜收,清新可爱,令人留连忘返,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。
201、 注释: ①西湖:指颍州西湖。
202、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,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。
203、宋时属颍州。
204、晏殊、欧阳修、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。
205、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,写了一组《采桑子》(十首)。
206、 ②笙歌: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。
207、 ③涟漪:水的波纹。
208、 译文: 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
209、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
210、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
211、 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
212、看!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213、2、采桑子(欧阳修) 残霞夕照西湖好,花坞苹汀。
214、 十顷波平,野岸无人舟自横。
215、 西南月上浮云散,轩槛凉生。
216、 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217、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、莲芰香清的美景,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。
218、全词即景抒情,词风清疏峻洁,意境清淡平和,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。
219、 “残霞夕照”是天将晚而未晚、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。
220、“夕阳无限好”,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。
221、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,而是说“霞”已“残”,可见已没有“熔金”、“合璧”那样绚丽的色彩了。
222、但这时的西湖,作者却觉得“好”。
223、好就好“花坞苹汀”。
224、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,长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,无一字道及情,但情却寓于景中了。
225、“十顷波平”,正是欧阳修另一首《采桑子》里写的“无风水面琉璃滑”。
226、波平如镜,而且这“镜面”浩渺无边。
227、“野岸无人舟自横”,这句出自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诗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。
228、作者改“渡”为“岸”,说明“舟自横”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,因此这“无人”而“自横”的“舟”,就更衬托出了此刻“野岸”的幽静沉寂。
229、 “西南月上”,残霞夕照已经消失。
230、月自西南方现出,因为不是满月,所以虽“浮云散”之后,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。
231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,见出作者用笔之细。
232、“轩槛凉生”,这是人的感觉。
233、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。
234、至此可知,上片种种景物,都是这“轩槛”中人的目之所见,显然他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。
235、这里,作者以动写静,一切都是静悄悄的,一点声音也没有,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。
236、 “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237、”“水面风来”,既送来莲香,也吹醒了人的醉意。
238、原来他喝醉了酒,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“西湖好”的美景中。
239、这位颍州西湖的“旧主人”怀着无限深情,谱出了一曲清歌。
240、 欧公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,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。
241、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。
242、3、《采桑子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籍残红。
243、飞絮蒙蒙,垂柳阑干尽日风。
244、 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
245、垂下帘栊,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246、【评解】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《采桑子》中的第四首,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。
247、虽写残春景色,却无伤春之感,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,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。
248、而词人的安闲自适,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。
249、情景交融,真切动人。
250、词中很少修饰,特别是前后两结,纯用白描,却颇耐寻味。
251、 【集评】 刘永济《词论》:小令尤以结语取重,必通首蓄意、蓄势,于结句得之,自然有神韵。
252、如永叔《采桑子》前结“垂柳阑干尽日风”,后结“双燕归来细雨中”,神味至永,盖芳歇红残,人去春空,皆喧极归寂之语,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,一路说来,便觉至寂之中,真味无穷,辞意高绝。
253、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,下片言人去之静。
254、 通篇于景中见情,文字极疏隽。
255、风光之好,太守之适,并可想象而知也。
256、 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西湖在宋时,极游观之盛。
257、此词独写静境,别有意味。
258、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《采桑子》十首中的第四首。
259、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。
260、作者以诗为词,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,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。
261、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。
262、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,由此引出“群芳过后”的西湖景象,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“好”的意味。
263、“狼藉”、“飞絮”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、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。
264、以上数句,通过落花、飞絮、垂柳等意象,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。
265、下片“ 笙歌散尽 ”,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;“游人去始觉春空”,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,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。
266、“始觉”是顿悟之辞,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,繁华喧闹消失,既觉有所失的空虚,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。
267、首句说的“好”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,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,才可解释认为“狼藉残红”三句所写景象的“好”之所在。
268、最后二句,写室内景,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,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。
269、末两句是倒装 ,本是开帘待燕 ,“双燕归来”才“垂下帘拢”。
270、结句“双燕归来细雨中”,意蕴含蓄委婉,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,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、欢娱的意境。
271、这首词通篇写景,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,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。
272、作者写西湖美景 ,动静交错,以动显静,意脉贯串,层次井然,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
273、西湖花时过后 ,群芳凋零 ,残红狼藉。
274、常人对此 ,当觉索然无味 ,而作者却面对这种“匆匆春又去”的衰残景象,不但不感伤,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。
275、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,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,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。
276、4、采桑子·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,月白风清。
277、忧患凋零,老去光阴速可惊。
278、鬓华虽改心无改,试把金觥。
279、旧曲重听,犹似当年醉里声。
280、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,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,读来沉郁顿挫,荡气回肠,极一唱三叹之致,在《六一词》中属豪放一路。
281、全词以情语胜,写情疏隽深婉,自然真切。
282、 此词开头是回忆。
283、十年以前,是一个概数,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。
284、那一时期,他曾出守滁州,徜徉山水之间,写过著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285、后来移守杨州,又常常到竹西、昆冈、大明寺、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、品泉赏花;特别是仁宗嘉佑中,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,迁参知政事,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。
286、这期间,多少人生况味,他只以 “月白风清”四字概括。
287、“月白风清”四字,色调明朗,既象征处境的顺利,也反映心情的愉悦,给人的想象是美好、广阔的。
288、至“忧患凋零”四字,猛一跌宕,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。
289、这一时期,他的好友梅尧臣、苏舜钦相继辞世。
290、友朋凋零,引起他的哀痛。
291、英宗治平二年,他又患了消渴疾。
292、老病羸弱,更增添他的悲慨。
293、后来英宗去世,神宗即位,他被蒋之奇诬陷为“帷薄不修”,“私从子妇”;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,受到王安石的弹劾。
294、这对他个人来说,可谓种种不幸,接踵而来。
295、种种不幸,他仅以“忧患凋零”四字概之,以虚代实,更有千钧之力。
296、接着以“老去光阴速可惊”,作上片之结,语言朴质无华,斩截有 力。
297、“速可惊”三字,直似从肺腑中发出。
298、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,有如藕断丝连;但感情上骤然转折,又似异军突起。
299、时光的流逝,不幸的降临,使得词人容颜渐老,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,却还似从前一样,于是他豪迈地唱道“鬓华虽改心无改”!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,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。
300、在这里,词人久经人世沧桑、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,似乎隐然可见。
301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,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、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。
302、词中接下去就说“试把金觥”。
303、金觥,大酒杯。
304、《诗•周南•卷耳》:“我姑酌彼兕觥,维以不永伤”,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;但此词着一“把”字,便显出豪迈的气概。
305、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。
306、词人手把酒杯,耳听旧曲,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。
307、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,相互补充。
308、在这里,词人说“旧曲重听,犹似当年醉里声”,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,首尾相应,运转自如,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。
309、曲既旧矣,又复重听,一个“旧”字,一个“重”字,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。
310、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,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,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,因而情感充沛,有一气呵成之势;又沉郁顿挫,极一唱三叹之致,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。
311、 5、采桑子·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,云物俱鲜。
312、鸥鹭闲眠,风清月白偏宜夜,一片琼田。
313、谁羡骖鸾,人在舟中便是仙。
314、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,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、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,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315、 词一开始,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。
316、湖上的“鸥鹭闲眠”,表明已经是夜晚。
317、宋代士大夫们游湖,习惯带上歌妓,丝竹管弦,极尽游乐之兴。
318、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,早已听惯不惊。
319、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;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,已无机心,故能与鸥鹭相处。
320、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,每天早上到海边,鸥鸟群集,与之嬉戏。
321、欧公引退之后,欢度晚年,胸怀坦荡,与物有情,故能使鸥鹭忘机。
322、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。
323、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,但比较而言要数“风清月白偏宜夜”最有诗意了。
324、这时泛舟湖心,天容水色相映,月光皎洁,广袤无际,好似“一片琼田”。
325、“琼田”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,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。
326、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,心旷神怡。
327、人在此时此境中,很容易产生“人在舟中便是仙”的妙想。
328、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《念奴娇》云“玉界琼田三万倾,着我扁舟一叶。
329、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,表里俱澄澈”,且曰“妙处难与君说”,同此境界,同此会心。
330、 这首词通篇写景,景中寓情,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,但词境清隽疏澹,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“花间”习气。
331、全词意境开阔,明丽晓畅,清新质朴,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。
332、 6采桑子·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,来拥朱轮。
333、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。
334、归来恰似辽东鹤,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 此词以清新质朴、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,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。
335、 词的开头两句,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。
336、古代太守乘朱轮车,“ 拥朱轮”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。
337、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“爱西湖”联系起来,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,故老而弥笃;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、寄情山水的夙志。
338、 “ 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突然从过去 “来拥朱轮”一下子拉回到眼前。
339、这二十来年中,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、历任要职(担任过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、行政职务),到再度受黜,最后退居颍州,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,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,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,既难长久,也不必看重了。
340、“富贵浮云”用孔子“富贵于我如浮云”之语,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。
341、从“来拥朱轮”到 “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时间跨度很大,中间种种,都只用“富贵浮云”一语带过,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。
342、 “归来恰似辽东鹤。
343、”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“归来”,与上片起首“来拥朱轮”恰成对照。
344、 “辽东鹤”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,事见《搜神后记》。
345、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”这三句紧承上句,一气直下,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。
346、这里活用典故,改成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”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“不改南山色,其余事事新”用意相同,以突出世情变化,从而逼出末句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。
347、欧阳修自己,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。
348、但人事多变,包括退居颍州后 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的情景,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。
349、 这首词的内容,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,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,却几乎是绝响。
350、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,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。
351、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、莲芰香清的美景,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。
352、全词即景抒情,词风清疏峻洁,意境清淡平和,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。
353、 “残霞夕照”是天将晚而未晚、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。
354、“夕阳无限好”,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。
355、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,而是说“霞”已“残”,可见已没有“熔金”、“合璧”那样绚丽的色彩了。
356、但这时的西湖,作者却觉得“好”。
357、好就好在“花坞苹汀”。
358、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,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,无一字道及情,但情却寓于景中了。
359、“十顷波平”,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《采桑子》里写的 “无风水面琉璃滑”。
360、波平如镜,而且这“镜面”浩渺无边。
361、“野岸无人舟自横”,这句出自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诗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。
362、作者改“渡”为 “岸”,说明“舟自横”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,因此这“无人”而“自横”的“舟”,就更衬托出了此刻“野岸”的幽静沉寂。
363、 “西南月上”,残霞夕照已经消失。
364、月自西南方现出,因为不是满月,所以虽在“浮云散”之后,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。
365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,见出作者用笔之细。
366、“轩槛凉生”,这是人的感觉。
367、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。
368、至此可知,上片种种景物,都是在这“轩槛”中人的目之所见,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。
369、这里,作者以动写静,一切都是静悄悄的,一点声音也没有,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。
370、 “ 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371、”“水面风来”,既送来莲香,也吹醒了人的醉意。
372、原来他喝醉了酒,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“西湖好”的美景中。
373、这位颍州西湖的“旧主人”怀着无限深情,谱出了一曲清歌。
374、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,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。
375、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。
376、采桑子·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,花坞苹汀。
377、十顷波平,野岸无人舟自横。
378、西南月上浮云散,轩槛凉生。
379、莲芰香清,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380、 这首词,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、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。
381、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,俯视湖中,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,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。
382、整首词寓情于景,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。
383、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,只见白云朵朵,飘于船下。
384、船在移动,云也在移动,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。
385、“空水澄鲜”一句,本于谢灵运《登江中孤屿》诗“云日相晖映,空水共澄鲜”,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。
386、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。
387、兼写“空”、 “ 水”,绾合上句的“云”与“舟”。
388、下两句的 “俯”与“仰”、“湖”与“天”,四照玲珑,笔意俱妙,虽借用成句,而恰切现景,妥贴自然,如同己出。
389、“俯仰留连”四字,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。
390、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,他一会儿举头望天,一会儿俯首看水,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,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,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。
391、 “疑是湖中别有天”,用“疑是”语,是就其形貌来说。
392、说“疑”者非真,说“是”者诚是,“湖中别有天”的体会,自出心裁,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。
393、采桑子·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藉残红。
394、飞絮蒙蒙。
395、垂柳阑干尽日风。
396、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
397、垂下帘拢。
398、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399、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《采桑子》十首中的第四首。
400、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。
401、作者以诗为词,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,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。
402、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。
403、首句是全词的纲领,由此引出“群芳过后”的西湖景象,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“好”的意味。
404、“狼藉”、“飞絮”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、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。
405、以上数句,通过落花、飞絮、垂柳等意象,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。
406、 下片“笙歌散尽”,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;“游人去始觉春空”,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,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。
407、“始觉”是顿悟之辞,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,繁华喧闹消失,既觉有所失的空虚,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。
408、首句说的“好”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,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,才可解释认为“狼藉残红”三句所写景象的“好”之所在。
409、 最后二句,写室内景,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,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。
410、末两句是倒装,本是开帘待燕,“双燕归来”才“垂下帘拢”。
411、结句“双燕归来细雨中”,意蕴含蓄委婉,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,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、欢娱的意境。
412、 这首词通篇写景,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,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。
413、作者写西湖美景,动静交错,以动显静,意脉贯串,层次井然,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
414、 西湖花时过后,群芳凋零,残红狼藉。
415、常人对此,当觉索然无味,而作者却面对这种“匆匆春又去”的衰残景象,不但不感伤,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。
416、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,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,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。
417、 采桑子·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,来拥朱轮。
418、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。
419、归来恰似辽东鹤,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 此词以清新质朴、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,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。
420、 词的开头两句,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。
421、古代太守乘朱轮车,“ 拥朱轮”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。
422、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“爱西湖”联系起来,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,故老而弥笃;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、寄情山水的夙志。
423、 “ 富贵浮云,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突然从过去 “来拥朱轮”一下子拉回到眼前。
424、这二十来年中,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、历任要职(担任过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、行政职务),到再度受黜,最后退居颍州,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,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,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,既难长久,也不必看重了。
425、“富贵浮云”用孔子“富贵于我如浮云”之语,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。
426、从“来拥朱轮”到 “俯仰流年二十春”,时间跨度很大,中间种种,都只用“富贵浮云”一语带过,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。
427、 “归来恰似辽东鹤。
428、”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“归来”,与上片起首“来拥朱轮”恰成对照。
429、 “辽东鹤”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,事见《搜神后记》。
430、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,谁识当年旧主人?”这三句紧承上句,一气直下,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。
431、这里活用典故,改成“城郭人民,触目皆新”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“不改南山色,其余事事新”用意相同,以突出世情变化,从而逼出末句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。
432、欧阳修自己,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。
433、但人事多变,包括退居颍州后 “谁识当年旧主人”的情景,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。
434、 这首词的内容,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,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,却几乎是绝响。
435、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,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。
436、 采桑子·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,云物俱鲜。
437、鸥鹭闲眠,风清月白偏宜夜,一片琼田。
438、谁羡骖鸾,人在舟中便是仙。
439、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,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、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,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440、 词一开始,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。
441、湖上的“鸥鹭闲眠”,表明已经是夜晚。
442、宋代士大夫们游湖,习惯带上歌妓,丝竹管弦,极尽游乐之兴。
443、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,早已听惯不惊。
444、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;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,已无机心,故能与鸥鹭相处。
445、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,每天早上到海边,鸥鸟群集,与之嬉戏。
446、欧公引退之后,欢度晚年,胸怀坦荡,与物有情,故能使鸥鹭忘机。
447、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。
448、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,但比较而言要数“风清月白偏宜夜”最有诗意了。
449、这时泛舟湖心,天容水色相映,月光皎洁,广袤无际,好似“一片琼田”。
450、“琼田”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,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。
451、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,心旷神怡。
452、人在此时此境中,很容易产生“人在舟中便是仙”的妙想。
453、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《念奴娇》云“玉界琼田三万倾,着我扁舟一叶。
454、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,表里俱澄澈”,且曰“妙处难与君说”,同此境界,同此会心。
455、 这首词通篇写景,景中寓情,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,但词境清隽疏澹,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“花间”习气。
456、全词意境开阔,明丽晓畅,清新质朴,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。
457、 采桑子·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,月白风清。
458、忧患凋零,老去光阴速可惊。
459、鬓华虽改心无改,试把金觥。
460、旧曲重听,犹似当年醉里声。
461、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,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,读来沉郁顿挫,荡气回肠,极一唱三叹之致,在《六一词》中属豪放一路。
462、全词以情语胜,写情疏隽深婉,自然真切。
463、 此词开头是回忆。
464、十年以前,是一个概数,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。
465、那一时期,他曾出守滁州,徜徉山水之间,写过著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466、后来移守杨州,又常常到竹西、昆冈、大明寺、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、品泉赏花;特别是仁宗嘉佑中,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